臺北市政府近年積極營造二代公園,以環境永續的概念,創造具備可學習成長的主題與綠意空間,提供市民安心‧關心及富有生態綠的環境,其中象山公園即是近期完成更新的大型公園!位於信義區信義路5段的象山公園在進行更新時,一併改造兒童遊戲場,以樹蛙三態變化為主題,設計好玩的遊具,不但擁有自己的特色,也融合了公園原有的樹蛙生態,讓孩子們在遊戲的同時也能珍惜環境,學習與自然共處。適逢國際兒童人權日,台北市長柯文哲今日至公園視察,並與身障童盟及特公盟小朋友同樂,共同體驗共融式遊戲場的挑戰玩法。
柯市長指出,象山公園由早期的三張犁靶場改闢興建已近30年,經過數十年的使用,是地區民眾不可或缺的生活休閒空間。公園內的設施隨著時代更迭,已無法滿足各使用族群的基本需求,因此,這次透過民眾意見的整合,並導入通用設計理念,重新審視公園在地區的定位,以及水圳歷史意涵的保留、設施的適用性、永續性,在與環境共生之前提下,以「樹蛙、綠意、水生活」為主題進行公園環境改造,提供更完善的公共空間服務品質,為市府推動二代公園重要計畫的一環。
柯市長進一步表示,聯合國於1989年11月20日通過《兒童權利公約》,也將該日定為「國際兒童人權日」,這是世界對所有孩子許下承諾的重要日子,適逢今日(11月20日)這麼特別的日子,市府從公園中最受小朋友們喜愛的兒童遊戲場改善為出發點,呼籲社會各界都應共同重視兒童人權,落實保障兒童人權。象山公園之兒童遊戲場是以樹蛙為主題,回溯自然與都市之間的關係,並藉由「樹蛙歷險記」的設計概念,透過平面與地景丘的營造,象徵樹蛙於水中、陸地、樹上的三態生活;兒童們可盡情的在遊戲場中奔跑、跳躍、攀爬,享受遊戲的歡樂,純真的歡笑聲在遊戲場中不絕於耳。這座遊戲場亦是市府繼榮星公園、中研公園、大佳河濱公園、碧湖公園、士林4號廣場等共融遊戲場之後,新加入的遊戲空間,透過無障礙的動線、設施,讓身障兒童也有機會體驗遊戲;同時也設有全台首座親子鞦韆,使家長與孩童可親密的互動,落實保障兒童遊戲權。台灣身心障礙兒童權利推動聯盟(身障童盟)表示,兒童權利公約第31條兒童有權享受閒暇、遊戲和文化藝術活動,兒童的定義包含特殊需求兒童(含身障兒童),特殊需求兒童在雙重弱勢下易被忽略。不會表達、沒有口語的兒童不代表沒有需求,一個友善宜居的城市在設計規劃的同時,應考量其需求納入共融概念,實踐以人為本的社會設計。很高興台北市政府在柯市長的帶領下,成為共融遊戲場的領頭羊,先後在公園、校園改善遊戲場,不僅提供特殊兒童休憩遊戲空間,更是鼓勵家長帶著孩子一起走出來。期盼台北市政府重視兒童人權,以遊戲權做起頭,以兒童最佳利益為優先考量施行市府政策,真正落實兒童權利公約。
象山公園更新工程已於106年10月完工,透過捷運象山站的便利性,鏈結象山登山步道,讓臺北市成為綠意、宜居、健康的城市,歡迎市民朋友前來感受與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