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拉閒聊
瀏覽 : 1413
分享

[分享] ㊣083:這世界,就該是太陽黃

一般用戶

等級6

資深大大

小正正2015-10-31 10:44





看到「柚子」這個詞的時候,你的腦海中會浮現什麼情景?
作者說他寫書寫到這個詞的時候,腦中出現的是那張滿足的臉、那雙明亮的眼睛,因為他有一個朋友非常喜歡吃柚子,所以常常想到對方陶醉的神情。其實,在朋友說自己最喜歡吃的東西是柚子的一年後,就離開人世了。可是,他卻不曾從作者的心中離去,仍舊充滿活力地活在別人的心中,他把他的生命分散到許多認識他的人的身上,就從不曾離開一樣。
這是一本很小的書,不過189頁,還得扣除推薦序、目錄等章節,隨手翻完,卻能讓人感受到如太陽般的溫暖,就像此時此刻窗外的午後日光透過玻璃灑進室內一樣,是不需要開燈的。
我常常在文章、網路上發表許許多多直視死亡這件事的文字,應該很多朋友很不習慣,覺得我一直在悲觀的思考,或者故意潑他們幸福的冷水。
死亡距離我們很遠嗎?不,其實是很近的。
這十天內,台灣陸續發生兩起重大的事故。723發生了澎湖的空難事件,81則發生高雄氣爆事件,無情地奪走了一條又一條的人命,一想到就讓人的鼻頭不自覺地酸了起來。
請問,有誰會知道,只不過在颱風過後搭趟飛機,就這麼墜毀了呢?只不過走了平常會回家的路,路中間竟然發生氣爆了呢?
死亡距離我們並不遠,說不定,就在身邊而已。
會買下這本書其實是個機緣,那是因為《說不出的故事,最想被聽見》在做六六折特價的時候,剛好連同本書也打上六六折,於是就一起買回來了,我還用掉25塊的折價券呢。
本來以為本週只來得及看完這本書,只好分享這本了。結果在書店看到出了《神的病歷簿3》,當下就原價買回家並熬夜啃完了。可是,最後還是維持原案,來跟大家分享這本《這世界,就該是太陽黃》。
其實,這本書是很值得跟大家分享的,尤其是大家常常把「死亡」當成是距離自己很遙遠的時刻。
作者14歲時被診斷出有骨癌,被迫被截去一條腿,16歲割去左肺,18歲也切除部分肝臟,本以為遲早有一天得跟死神報到,沒想到卻在24歲被證實已沒有癌症細胞,自此可以不用再進出醫院,可以過上「正常」的生活了。
這些一樣罹患各式癌症的孩子都被叫作光頭族,主要是因為打化療藥劑,幾乎都會掉光頭。(或許,有許多人還是無法想像每個孩子都推著一台機器,頂著一個光頭,在遊戲間玩投籃遊戲的畫面吧。)
偷偷喜歡上一個人,會輾轉難眠,找人討論情勢,思念對方的情緒佔滿了一整天的頭腦。
雖然被折騰得不成人形,但看著襁褓中的孩子的甜美的睡容,再辛苦都是件值得的事。
是的,我們的生命中充滿了許許多多的大事,可能是出生,可能是入學,可能是畢業,可能是購屋,可能是結婚,可能是生子,可能是退休,每逢重要的日子,我們總是盛裝出席,精心打扮,甚至提前規劃,好像這世間再也沒有比這更重要的事了。
可是,當生與死是兩面體的時候,我們總是看到生的那一面,卻忘卻了,有生就有死,有死才有生。每個人或許都知道這個道理,可是,我們在日常生活中,似乎都習慣把生死視為禁忌般,閉口不談,假裝忘記,可是它卻不曾離開,還如影隨行。
那如果我們對生命中重要的事都會仔細討論、用心規劃了,那為什麼卻唯獨對「死亡」這件沒有任何一個人可以克服的「重大」的事,始終抱持著忽視的態度呢?
或許因為作者年紀輕輕,就在鬼門關前來回過許多次,所以對死亡這件事,將之視為理所當然的一件事,會跟家人朋友討論自己對死亡的看法,畢竟在醫院的那段期間,幾乎每天都在跟死神拔河,也讓孩子們必須對這件事開放討論,就像我們會找人傾訴我們心中的煩惱般自然的行為。
但也因為從許多病友身上學得人生寶貴的智慧,所以出院後的自己,身上背負的就再也不是只有自己的一條命,還有另外的三點七條命。因為那些離開的人,只是形體的離開,他們的精神,卻紮紮實實地活在每個人的心中,也因此,他們從未消失,只是以不同的形式,存活在這個世上,存活在每個人的心中。
就像作者說的,每部電影都會有個結局,只有預知結局,我們才知道電影應該如何拍攝,劇情的走向又該往哪裡去。
那麼如果死亡是我們每個人最後的「結局」(這是事實吧),我們才會知道自己的人生該怎麼過活。
我們希望在哪一天離開,希望當天的天氣如何,發生的地點又在哪裡,希望你的家人朋友們在那個時候能做些什麼事,把每個細節都好好思考一遍,就像我們要上台報告一樣,當自己做好全套的劇本與模擬之後,上台就只不過就劇本演出而已。
如果,我們把一個生命的誕生視為一種獲得,那也該把死亡視為另一種形式的獲得。那如果死亡是種失去,其實出生也是另種形式的失去是一樣的道理。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這樣的經驗,沒有設定鬧鐘的早晨,因為睡飽了,所以就自己醒來了,沒有任何壓力,沒有什麼催促,就這麼自然而然地睜開眼睛了。忙了一天之後,二話不說,就倒在枕頭上直接睡去,完全沒有任何強迫的行為。也難怪有人說,把每次的睡眠視為一種死亡,把每天的起床視為一種重生,一切都是很自然,那麼「起床」或「睡覺」對我們而言,何者是獲得,何者又是失去了呢?會不會這世間根本就沒有失去這件事,也就不會有所謂的獲得了。
在網路上搜尋這本書的時候,發現褚士瑩有寫了一篇〈行動就是最大的仁慈〉文章,講述有位認識的女孩,在還來不及出國打工度假的時候,就因為拔了一顆牙齒發現了血癌而離世了,那位女孩的夢想,終究沒有實現。
死亡是必要的,如此才能留下東西給在世的人;它讓事物有了圓滿的終結。
就像作者在截肢前夕,找人特地為他的左腿辦的歡送會一樣,感謝他一路上這麼支持著你,所以在他離開之前,就我們幫他辦場歡送會,好好支持著他吧。


【閱畢日期】2014/8/2(六)(藍色區塊為書內故事或語句)
【書x人生】https://community.htc.com/tw/chat.php?mod=viewthread&tid=36197

本文章最後由( 小正正 )於 2015-10-31 10:46 編輯

其實我想用「十二號的藍白拖」當暱稱<---可是系統說暱稱太長不給申請
檢舉 回應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