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章最後由( 陳誠誼 )於 2014-9-9 09:22 編輯
本文章最後由( 陳誠誼 )於 2014-9-8 22:14 編輯
本文章最後由( 陳誠誼 )於 2014-9-8 20:39 編輯
從1980年類比音樂在 飛利浦及SONY等國際大廠的帶動下進入數位化的時代,當初的規格制定者飛利浦認為14位元就夠了,SONY等卻堅持16Bit,掀起了位元之爭,後來證明SONY是對的,取樣頻率定為44.1KHz,(這有點像當初VHS及Beta之爭)由於當時規格制定的限制,大大的限縮CD音樂的圓潤感。直到後來的DAT數位錄音帶的問世將取樣率定為48KHz,數位化的腳步不停的前進到了DVD時更有劃時代的進步,將取樣率又更進一步的提升為96KHz,這也是為什麼DVD播放影片及音樂比CD好的原因。為什麼取樣率的改變會使聲音有那麼明顯的改變,那就得談談什麼是取樣率,用白話文講就是樣本,你在一定的容量之內,你要有的取樣點,看維基是如何說取樣的:
聲波通常使用44.1k次/秒 (CD)或48k次/秒(professional audio)的取樣頻率。這已經足夠用在大部分實際用途,因為人類的聽覺系統所能聽到最高頻的聲音大概在15-20kHz。在44.1KHz的取樣率中會有高通濾波器以及低通濾波器這個濾波器就設在44.1KHz的一半,即22.05KHz,又有2K左右誤差,所以實際上來說你所聽到的只剩最高18至20KHz,所以為什麼取樣率重要的原因在此。
最近的趨勢是使用更高的取樣頻率(大概是基本需求的兩倍或四倍),這尚未有理論支持,而且即使在吹毛求疵的聆聽環境下,也無法讓聽到的聲音有什麼不同。然而有許多錄音室正使用96kHz的配備且承諾'superaudio'格式將會和DVD一樣是個選擇。許多聲稱取樣頻率必須高於48kHZ的文章都認為16位元的音訊訊號的動態響應範圍應該是96d,這個數位通常是簡單的對量化的最大值和最小值的取比率,也就是,或者65536。這樣的計算錯誤在於沒有考慮到訊號的峰值並非理論上允許的最大正弦波訊號值,而量化步長也並非平均雜訊值,即使它們是一致的,它也不能夠在不考慮ITU-R 468雜訊加權函數的前提下表示聲音的大小。在對典型的程式量值在聲音處理的各個環節進行嚴格的分析以後,可以發現這樣一個事實,也就是在良好的工程基礎上16位元的錄音質量可以遠遠的超過最好高保真系統的表現力,而其中麥克風噪音和擴音器的容量才是真正的制約因素。
文章部分來自:http://zh.wikipedia.org/zh-tw/%E5%8F%96%E6%A8%A3
那麼在數位串流音樂流行的今日雖然CD已逐漸沒落(關鍵在於便㩗性及儲存不易,因此數位化過程中手機以及數位播放器就逐步取代CD了,在這些數位串流的播放系統中,可以發現數位音樂已往24Bit/192KHz去發展了,這是CD遠遠不及的,這些強大的規格讓音樂的細節及動態的範圍更加寬廣,這也是HTC蝴蝶2有進入數位播放的趨勢,當人們不斷追求高品質音樂,做為手機商如能搭上潮流就掌握未來。在現有的規格定制裏44.1KHz,已是不磨滅的事實,如何能夠讓聲音的表現更加完美,那只有升頻一途,下面進入我們的主題升頻:
升頻即在原有的44.1KHz中插入更多的取樣點且聽專家說法:
CD問世將音樂聆聽從類比帶入數位時代,迄今已將近三十年,當年制訂16bit/44.1kHz的CD標準規格,隨著數位處理晶片技術的進步,已經進步到24bit/192kHz,甚至目前最新32bit規格數類轉換晶片都已問世。不過究竟數位昇頻(Upsampling)有何妙用?且聽義大利North Star Design老闆兼設計者Giuseppe Rampino說分明。
North Star Design自家最出名的器材,就是Model 192 MK II數位訊源,包括Model 192 MK II CD轉盤、Model 192 MK II DAC數類轉換器與更高檔的Extremo DAC數類轉換器。Giuseppe Rampino經常被問到「數位昇頻」究竟有什麼好處?於是這位資深音響設計工程師便給了這麼一篇專業又中肯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