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拉閒聊
瀏覽 : 1309
分享

[分享] ㊣098:被討厭的勇氣

一般用戶

等級6

資深大大

小正正2015-11-11 19:36




當我們自襁褓中逐漸長大,學會爬行、學會走路、學會跑步,到開始有自己的想法、自己的生活、自己的朋友、自己的工作,甚至自組自己的家庭後,我們沒有一個時刻是不在往前走的,想要透過一步再一步地證明自己的能耐,不再需要後頭父母的扶持,用自己的雙腳走路,用自己的肩膀扛責,為的是顯示自己有所貢獻,不只是個米蟲。
等有那麼一天,自己不小心摔著了,再也無法獨自下床的時候,那時候的心裡,會不會開始哭泣,會不會就此放棄,因為我們從需要家人照顧的孩童,最後竟然還是走到了需要親人照護的老年。
對我們而言,並不是對方賺了多少的薪水養家庭,留了多多的家產給我們,那個人才有價值。
就算對方早已行動弗如,對我們已沒有任何實質的作為,連經濟生產力都掛零,我們是否就可以棄之於不顧,視同蔽屣般拋開呢?
如果真是用實質的貢獻來衡量一個人的話,那每個人都得經歷的嗷嗷待哺的成長期的我們,是不是早就被置於一旁而不管死活了呢?
原來,生命的存在本身,就是有價值的。
就像家裡養的寵物般,只要我們辛苦工作一天回到家,看著他們活潑無比,心中的滿足感,不見得是外在的物質可以比擬的。
那,更何況是個活生生的人呢。
出生於奧地利維也納並與佛洛伊德、榮格齊名的阿爾弗雷德.阿德勒(Alfred Adler,1870~1937)主張,存在的本質,大於行為的貢獻。我們能能夠平安來到這個世上、這個家庭報到,就是最重要的事情,而不是看自己的成績、看自己的薪水等有形的數字,來衡量自己在家裡、在社會上的價值。
本書透過「哲學家」與「年輕人」兩者之間的對話,將心理學三巨頭之一的阿德勒,把人的行為做了一番不同的見解。就像大家普遍會認為因為肚子痛所以沒辦法去學校的「結果論」,他卻主張是孩子為了不去學校而故意鬧肚子疼的「目的論」,想必我們小時候也多少曾幹過這種事。
雖然不能否認過去對我們的影響,但現在的我們不進行改變的話,我們就會一直以過去的傷痛當作自己保持原狀的藉口,就因為我們為了保持現狀的這個目的,而拿過去當擋箭牌一樣。
不管是現在,還是未來,都可以從此時此刻開始進行改變,只要自己願意試著跨出那一步,過去的陰影就此開始褪去。「作繭自縛」應該是很多人的生活寫照。
如果一本書拚一點的話,可能一個晚上或兩個晚上就可以翻完了,甚至可以在一個晚上就解決掉了。像本書透過類似「對話錄」的方式,進行一個醫師兼心理學家的思想的介紹,把生活中會碰到的許多實例都一一地解析並嘗試回答,其實我們都只是缺個強而有力並得以支撐自己下去的答案而已。
珍惜彼此的「存在」,就是我們可以不帶任何前提條件下的可做的「行為」了。

【閱畢日期】2014/11/11(二)(藍色區塊為書內故事或語句)
【書x人生】https://community.htc.com/tw/chat.php?mod=viewthread&tid=36197


本文章最後由( 小正正 )於 2015-11-12 22:12 編輯

其實我想用「十二號的藍白拖」當暱稱<---可是系統說暱稱太長不給申請
檢舉 回應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