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園地景藝術節今年已經是第四年,前幾年一只都想去,但是都沒有前往,今年終於有機會了
主要分2個場地,我只有到新屋的永安漁港,沒時間去八德的生態公園
▼永安漁港的路線地圖
▼八德生態公園的路線地圖
▼我是將車騎到永安漁港在走路過去笨鯊僑過去,沿路先拍一下風景
▼從起點永安漁港到終點福興宮的步行時間
幾個路途長一點的都有設接駁車,想說用走的過去在搭接駁車回來
1.永生海
數以千計、長短不一的竹子為結構,形塑向上竄升如氣流、向外展延如海流的意象,而充滿生命張力的線條,象徵永生不息之意象,或直或曲編織出一座充滿光線以不同角度洩入的空間。竹子隨著海風搖曳發出清脆聲響,隨風起伏飄動如浪潮。日夜從外部洩入的自然光,與海風交織出一場聲光藝術的饗宴。
▼可以進去觀賞,所以蠻多人排隊
▼入口處拍一下,一推竹子
▼聽竹子隨風飄移的聲響
▼另外一個角度來一下
TAKO老師
想像著海中的生物走上岸來傳達關於海洋的故事與知識,人們開始反思著人與海洋的緊密關係;本作品以章魚的外型,輔以釣竿和斗笠塑造熟悉的漁夫形象,結合漁港的地貌展現出親和力十足的海洋印象。
▼章魚拿者釣竿
▼還有設美食區,但不是重點,沒有逛往下一站前進
3.多謝多蟹
「多謝多蟹」伸出牠的大螫向民眾示好,「多謝」你們善待海洋、保護生態,創造產量豐盛的「多蟹」。來到「多謝多蟹」前,別忘了跟牠握握手、拍合照哦!
▼這點也是很多人在拍照,只能捉緊時間拍
▼海景在一張
▼全景模式也來一張
4.帶我走
水母為漁港沿岸常見生物,擁有其柔軟透明的特色,在水中隨波搖曳,非常優美,除此之外,水母體內含埃奎明特殊物質,使其能在水中閃耀光芒,隨著不同光影折射,呈現各種豐富色彩,創作者融合此生態特性,設計一座高約2公尺的水母裝置作品,將淨灘後的垃圾投入水母主體,使透明體內如實反映海灘垃圾,隱喻海洋生物被迫餵食非天然製品的窘境,倡議垃圾減量,還給海洋乾淨空間,引發民眾對生態議題的反思。
2.島嶼製造.溢遊地景
創作者企圖發展另一種尺度關係,游移在身體、城市和地景間轉換,這一「結點」的形成並不企圖建構鄉愁式的連結關係,更是呈顯一種怪誕,甚至病態的地景,但卻充滿時間與物質性的張力與活力,深掘當代城市底層的能量並探問另一種藝術場域生成的可能。
▼移動菜園
5.從海而來
石滬建造的形狀,剛開始大都以半圓形為主,視其需要向外延伸。堆砌石滬的石頭長年受到大自然的力量使其變得圓潤,作品的設計理念以最初開始的近乎圓形的形狀象徵新生,將在海邊感受的真實、想像的故事製作在圓形的米篩,將這些一個個從海邊經驗而來的故事,以堆疊的方式,呼應海裡百年石滬。
▼5號作品,這些作品還是蚵間國小一起製作
▼作品在涼亭裡
▼隨手拍了幾張作品
▼隨手拍了幾張作品
破浪
行船人,不畏風雨、乘風破浪,賴以為生如同人們的身軀與心智,衝破石浪戰勝困境。
▼作品說明
▼作品
6.福求花
將民眾在海邊淨灘行動時撿到的廢棄物打造一組無耗能且免澆水的藝術裝置,除了可種植觀賞植物,也種植可食作物來糧食生產,這組裝置也是可以讓地球降溫的探捕集器;邀請海邊的居民一起來蒐集創作所需的材料,並製作此裝置,讓海邊參與行動的居民也搖身變為對抗地球暖化的環保尖兵。過程中,我們將會看到打造這組神奇裝置所需的求實冷靜的「科學」和撫慰人心空靈的「藝術」,這兩個差異極大的質性卻能相容和諧的演出。
▼作品名稱
▼有人在拍,剛好拿來當模特兒
7.這裡有人住過,草後面是海的那邊
蚵一哨所的建築體是一個巨大的現成物,藝術家利用建築的空間本身去書寫自身上述的經驗,讓建築成為承載文字的載體,如同遠古的人們在石壁上刻畫的圖騰與符號,來自於對自然的敬畏,藝術家以一種當代的臨場經驗,試圖找到一種人與自然的互動關係,建築體內的書寫行動與一切的人為筆跡,如同一種文明的寓言,在自然消失之前,成為未來的備忘。
8.哨所包裹計畫
利用廢棄魚具與自然媒材結合,賦予廢材再生的靈性。 反覆的嫁作如同討海人日復一日的施網、期待與豐收。
▼作品名稱
▼作品
9.築沐
在新屋的海岸潮間帶上建造一座以漂流木為媒材的半圓形空間,漲潮時淹沒於海潮中,觀眾可以遠觀,而退潮是可親近的漂流木。漂流木屋任海水滲透的特性,產生一種與環境開放性的海岸空間感受。一切的流動性變化所帶來的「材料」,都將讓作品與自然的關係,充滿著各種可能。
▼作品名稱
▼作品
▼不同角度再來一張
展出時間到6點,怕沒接駁車,所以剩下2站就沒去看,最後坐接駁車回到永安漁港
▼來的日落做END
強4登場 HTC論壇四週年‧★,:*:‧\( ̄▽ ̄)/‧:*‧°★*
檢舉
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