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C論壇
標題:
HTC ONE M9 粉絲體驗沙龍~~台北上午場
[打印本頁]
作者:
8a346133-3b31-423b-ae03-f96272b2b970
時間:
2015-4-1 21:14
標題:
HTC ONE M9 粉絲體驗沙龍~~台北上午場
第一次參加《HTC FUN假趣》的活動,很高興這次有機會一窺活動的流程與HTC ONE M9的實機體驗,於是懷著忐忑的心情來到了活動會場,還好本組漂亮的仙女組長很有經驗的引領我們進入狀況,很快的就開始把玩HTC ONE M9的實機。
由於是本年度HTC新機皇,先由漂亮的主持人-潔西卡開場,再由論壇站長-東尼大大出場介紹本次M9的新功能:
1.雙色金屬機身-定立為奢華工藝之美
2.主鏡頭2000像素+藍寶石玻璃保護,前鏡頭UltraPixel(400像素)
3.HTC SENSE 7(主題自由設定,相機內建編輯功能)
4.BoomSound+Dolby 5.1聲道
在聽東尼大大說明時,感受到HTC在智慧型手機的努力,每次在推出新的旗艦機時,都努力的在各方面下功夫,讓消費者能看到手機的特點與進步,而下面就來說說本次體驗會的心得。
首先拿到M9實機的感覺,果然承襲優良傳統的金屬工藝,一體成型的外觀,握感真是不錯,相較於塑膠外殼,質感真的是好,本次金屬機身在原有的基礎更進一步,打造出雙色的金屬機身,果然會讓人愛不釋手。相信很多人會因為金屬外殼而選擇HTC,而這次的M9再把金屬外殼的打造設計的更像精品一般,閃閃發亮,而以雙色來搭配,不僅僅展現技術的進步,也讓人喜愛。(個人偏好金包銀)
相機部份主鏡頭進步到了2000像素,又用了藍寶石玻璃來保護它,誠意是足夠的,不過拍出來的效果差強人意,不知是不是個人的問題,感覺上沒有2000像素該有的品質,個人是希望手機隨手拍,能方便效果好,不用去動設定調整。主相機這部份要再研究研究除了像素增加,可是效果未見提升,會再調教更新吧。
前鏡頭部份就很滿意了,改成UltraPixel之後,如同之前M8的主鏡頭,在低光源下的表現不錯,得益於較多的進光量,在室內光源較不足的地方,照起來好很多。自拍部份比起我的舊手機(蝴蝶1)效果很滿意。嗯~該換了吧!!
而這次相機內建了不少新的編輯功能,整合在相機功能中,能很直覺的使用它,主要嘗試了像"萬花筒""雙重曝光"等功能,讓使用者能以更方便的直接製作出有特色的相片。以前都是照完相片後,再去使用已下載的編輯APP來做一些特效,可以玩的花樣很多,可惜體驗的時間不夠,要不然真想一個一個用用看。
HTC的SENSE系列,相信有用過都人都說好,每次的新版本都會增加很多東西,比起其他廠商,算是很認真在開發整合系統的,而這次最新的SENSE 7有很多好玩的新功能等著大家來使用,而主題自由設定是這次的一大亮點,透過個人化布景主題,一次更換從底圖,字型,ICON等等,均能快速轉換,大家可以依照自己的心情,在不同的主題中自由變換,不再只是死板的換個桌布,換個圖示而已。也提供了很多像範本式的主題,讓大家可以照心情的不同而更換,不管在方便性跟實用性上,讓人一用就喜歡上,這時HTC舊手機的使用者可能又要想說那時才能吃到SENSE 7的棒棒糖了。(會聽到陣口水聲~~,而這也是HTC吸引人的地方)
音效部份在M8時改成前置雙喇叭時,就已經領先其他廠商了,這部份的表現不管在外放音量上面,音質上面,都已經走在前面,而
M9
維持之前的前置雙喇叭設計,再升級成Dolby 5.1聲道,這樣的聲音更有環繞的立體感,原本外放聲音表現就很好了,現在聽起來的感覺更進一步,讓使用者在觀看影片時,能有更好的聽覺饗宴。以聽現場影片的外放音效感覺,更有層次感,個人認為在中,高音的表現比前代更好。
來參加新機體驗會,除了能遇到論譠上的網友(我們這組有三人,大仰,軒寶貝,frags),也經由新產品介紹,早一步體驗新機的功能,與收集的資料互相印證,雖然體驗的時間並不長,但是很有收獲,很高興HTC能舉辦這樣的活動,當天參加的情況,大家都很熱絡,而我們在仙女小組長的帶領下,收獲了不少H幣,
(心想能再多搖幾次嗎?),沒參加過的人一定要來體驗看看,最後希望大家有機會能一起參加。(照片自認拍的不好請見諒~~)
來參加活動一定要有的福利:
1.現在有點心,飲料。早上場居然看到漢堡+飲料。(早知道就先去吃早餐了)
2.搖搖樂~~抽H幣(滾呀滾....好像會中樂透一樣)
3.購機加贈行動電源~~
本文章最後由( frags )於 2015-4-3 22:53 編輯
本文章最後由( frags )於 2015-4-3 22:58 編輯
IMAG3966.jpg
(785.84 KB, 下載次數: 5)
下載附件
保存到相冊
2015-4-1 21:12 上傳
歡迎光臨 HTC論壇 (https://community.htc.com/tw/)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