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檔案的格式 數位化所帶來的結果就是產生了許多因編碼(Encode)方式不同,所造成的多樣化格式。常見的音樂格式有WAV、CDA、MP3、WMA、RA/RM/RMX、MIDI、AAC、OGG、FLAC、APE。 CDA(CD-Audio)是一般音樂CD所使用的格式。通常會先以WAV格式來儲存音訊,在逐軌(Track)壓製或燒錄在CD上。如果CD上的音軌並沒有受到破壞,大多能以軟體的方式將其還原成WAV格式。 FLAC(Free Lossless Audio Codec)和APE是近年非常受歡迎的格式,因為它們不像其它編碼會以破壞性資料壓縮(Lossy Compression)(常稱其為「有損壓縮」)的方式來儲存音樂訊號,去除人耳較難分辨的頻率,而導致訊號無法完整還原成原始的樣子,使得播放出來的音樂會失真(Distortion)。而 FLAC 和 APE 就不同了,它們採用無失真壓縮法(Lossless Compression)(常稱其為「無損壓縮」),不會破壞原有的音樂訊號,能將訊號資料壓縮為原本的一半,經過解碼(Decode)可還原出原始的訊號播放出來。 聲音頻率聲音是一種震動介質而產生出來的縱波,振幅愈大,音量愈大;頻率愈高,音調愈高。人類的耳朵可捕捉到20~20,000赫茲(Hz)的聲波。以人耳為基準,大於20,000Hz的波稱為超聲波(超音波);小於20Hz的波稱為次聲波。音樂的壓縮就是去除人耳聽不見的頻率訊號。 MP3網路上最常流傳的音樂格式MP3(MPEG-1 Audio Layer 3)為一種有損壓縮格式,可以大幅降低音訊資料量,減少檔案大小,方便傳輸。對於大多數的使用者來說,經由MP3壓縮後的音質和原本的音質差異並不大,但MP3檔案大小卻比原始檔少佔用了約4~10倍的空間,故能受到許多使用者的青睞。 決定MP3音質的參數為它的位元率(Bitrate)和取樣頻率(Sample Rate),當然其它格式也是一樣。取樣頻率通常是固定的,在錄製原始音訊的時候就已經決定好了,一般情況下並不會變動。因此影響MP3音質主要的參數就是它的位元率,位元率用來表示每秒音訊所需的編碼資料位元數(愈多愈好,能表示的數值愈精確),典型的速度介於128kbps和320kbps(Kbit/s)之間,而CD上未經壓縮的音訊位元率是1411.2kbps。以此推算,4分鐘的128kbps MP3檔案需要3.75MB來儲存(算法:4min x 60s / 1min x 128Kbit/s x 1B / 8b x (1/1024)MB / 1KB);4分鐘的320kbps MP3檔案需要9.375MB來儲存(算法:4min x 60s / 1min x 320Kbit/s x 1B / 8b x (1/1024)MB / 1KB)。而4分鐘的CDA或是WAV格式需要41.34MB才能儲存(算法:4min x 60s / 1min x 1411.2Kbit/s x 1B / 8b x (1/1024)MB / 1KB)。 目前MP3提供三種資料算法,CBR(固定位元率)、VBR(變動位元率)與ABR(平均位元率)。比較這三種算法的音質的話,雖然CBR音質最佳,但CBR的檔案大小卻也是最肥大的。 音樂檔案的音質音樂檔的音質好壞感受其實因人而異,有些人天生對音樂不敏感(俗稱木耳),用耳朵分不出 64kbps、320kbps這兩個位元率的差異;而有些人天生對音樂很敏感(俗稱金耳),隨便一聽就知道哪些聲音是被壓縮過的。如果您是木耳,也請別灰心,有一種說法是木耳者的大腦對於音訊的轉換能力比較強,可以讓低位元率的聲音,自動腦補成金耳者所謂的高位元率的聲音。不過,不管您是金耳還是木耳,還得看看聲音輸出裝置的好壞,如果輸出的頻寬太窄,不到20kHz,甚至不到16kHz,再好的耳朵 也分辨不出來音樂檔的[color=rgb(51, 204, 255) !important]音質好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