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戴式裝置已是科技界最熱門的話題。從Google的Android Wear、Samsung Galaxy Gear、到蘋果Apple Watch等,各家廠商推出的穿戴裝置五花八門,從手錶、眼鏡、手環、到衣服,都能延伸各種與物聯網有關的裝置,彷彿只要加上晶片、加上智慧兩個字,原本再普通不過的生活物品就能搖身一變,從灰姑娘變成公主,與高科技牽上邊。
(圖說:蘋果在今年也加入穿戴市裝置行列,推出Apple Watch。照片來源:蘋果官網)
但穿戴裝置產業發展真的如此嗎?一位在美國矽谷從事半導體和電子產業超過30年,現任穿戴式裝置相關產業的Sensoplex董事長Hamid Farzaneh忍不住出面投書媒體,戳破科技行銷公關所說的美夢,寫下現有技術尚未突破的真實面貌,和幾點誤導大眾的迷思。此外,美國電子高科技產業Accenture的高層主管Thomas Stuermer也曾在接受媒體訪問時,不約而同發表穿戴裝置發展的市場迷思。 Hamid Farzaneh承認,穿戴式裝置毫無疑問的是目前最熱門的話題,也是下一世代科技的發展重點。但他也呼籲大家別忘了,有贏家就會有輸家。根據商業80/20法則,市面上往往只有20%的產品能攻占熱銷產品區。因此,即使穿戴式產業發展快速,有多少產品能持續存活還是未知數。 根據研究調查發現,有高達40%的消費者在購買任何穿戴式追蹤裝置後,不到1~2個月,新鮮感過後,這些商品就淪為閒置的裝飾品了。顯然,穿戴裝置不能只是停留在產品新鮮層面,還得想辦法提升到消費者必須擁有且期望擁有的層次,然而在此之前,相關廠商恐怕必須重新檢視穿戴裝置市場的幾個迷思。 迷思1:穿戴式裝置會不會只是另一種形式的智慧型手機?Thomas Stuermer認為,雖然穿戴式裝置可以運用的範圍很廣,大過於智慧型手機和手錶,例如智慧衣服、健康照護和運動軌跡追蹤等。 但近幾年內,民眾最熟悉的操作工具仍會是智慧型手機。如果穿戴式裝置沒有找到特殊的殺手級應用,要說服民眾同時攜帶智慧型手機又要帶穿戴式裝置,就會顯得很累贅,也會降低民眾購買的意願。 迷思2:電池續電量問題要怎麼解決電池的續電量往往和電池的體積大小有很大的關係。電池越大,續電量就越高。 Hamid Farzaneh提到,現有的穿戴式裝置講求輕薄、小巧、又要加裝感測裝置。紐約時報在今年10月初也曾報導一種像貼紙般的感應裝置,可貼在人的肌膚上來蒐集各種即時生理反應。
(圖說:紐約時報報導新型穿戴式科技,可如同貼紙般黏貼在肌膚上。圖片來源:New York Times) 這些穿戴式裝置不僅要能像刺青一樣貼和肌膚、又要做到非常微小,怎麼解決電池和續電量問題,就是廠商必須要克服的一大重點。 現在市面上已有廠商積極發展無線充電技術。而美國華盛頓大學(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也曾釋出新的無線通訊技術,讓無線訊號在傳遞訊息的同時,也能充電。
華盛頓大學先利用2張信用卡大小般的電子裝置,來測試裝置在沒有電力來源的情況下,是不是能夠繼續傳輸訊息。而實驗證明了,這種新型技術確實可行。如果運用在穿戴式裝置或其他電子產品上,即使沒有電力來源,裝置也能夠持續運作。
但Hamid Farzaneh認為,無線充電裝置成本高,只要配載無線充電裝置,成本立刻高出400美元。這可能會讓廠商望之卻步,要讓無線充電商品化,可能還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 迷思3:穿戴式裝置是全新的概念產品嗎?穿戴式產品確實是最近很熱門的話題。但最早在1970年代,第一個數位電子手錶就已經問世。而在醫療領域,過去也可見各種穿戴式感測裝置,包括用於測量心臟疾病患者的心跳速率等產品。 穿戴式裝置並非全新的產品,只是隨著時代技術不斷演化,操作介面簡化了,網際網路傳輸環境也越來越完善,才造就現今新一波穿戴式技術浪潮。
迷思4: 神奇的醫療功能真的準確嗎?很多穿戴式裝置都宣稱可以結合醫療作用,讓你不用壓手臂就可以量到血壓、不用紮針就可以測量到血糖。 現今的醫療科技確實一直在找方法設計儀器,讓人可以不用任何侵入式的方法就可以量到血壓和血糖,包括透過光學儀器來檢測皮膚所穿透出來光,或透過檢測血液含氧量或皮膚的導電程度等方式,來測量血壓和血液濃度等。最早的穿戴式裝置確實是由醫療領域發跡。但你在移動過程中使用穿戴式裝置,測量出來的效果還會準確嗎? Hamid Farzaneh認為穿戴式裝置的醫療感測技術很容易因為身體移動或外界噪音而受影響,手腕大小和骨骼的結構也會影響靜脈的位置,而導致測量不精準。 美國愛荷華州立大學(Iowa State University)在今年6月也曾同時測量8種智慧手環,並監測不同的受測者,會不會因為個人的體型差異或在不同的運動狀況下,而導致智慧手環測量數據不精準。結果證明,不同的廠牌確實會有醫療上的誤差。
(圖說:美國愛荷華州立大學(Iowa State University)曾同時測量8種智慧手環的醫療準確度。圖片來源:愛荷華州立大學)
雖然各家廠商紛紛投入穿戴式科技,成為科技界的火熱話題。但至今仍有許多技術面或應用面上的問題,等待廠商去解決。穿戴式裝置會是科技界的明日之星,還是只能淪為曇花一現、泡沫科技,就看廠商能不能突破現況,花時間解決問題了。 資料來源:Techcrunch、Informationweek、Forbes、New York Times
文章取自數位時代
穿戴裝置沒有想像中這麼的優美,希望HTC想清楚再出發。
本文章最後由( Jovi )於 2014-11-2 10:04 編輯
|